黑瘦,花白胡子,蓝色的破旧短裤。简称:老。
大菱:女,十五岁,蓝布头巾,褪色花衫。简称:大。
小菱:女,十三岁,短发,杏黄小衫。简称:小。
鬼子兵若干。
一、
全体唱京剧《沙家浜》选段:“芦花放,稻谷香……”
二、
报幕员:这歌声,把我们带到抗日战争的岁月里,把我们带到冀中白洋淀的芦花荡中。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看,他来了。
三、
(老头子手里拿着一跟竹篙,作划船动作,从一侧上。)
老:一根竹篙一只船,一个老头两头连,一头连着芦花荡,一头连着百姓咱。问我?干啥的,可不对你吹,一吹水浪呼呼。乐得抗日将士歌唱,吓得日本鬼子发怵。水淀自由出入,里外交通熟路,运输柴米油盐,护送伤员干部。吹?不带一支枪,不拿一把刀,一只小船,一根竹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绝招。代办托运,实行三包。一个字:保!我叫啥?没名没姓,就叫我老头子。不行?就叫我老鱼鹰!时候不早,我还得执行任务。回来见。
(“小船”划到另侧一角,看见两个女孩蹲在那里等待什么,“小船”靠岸。)
老:你们叫什么名字?多大了?
大:我叫大菱,十五了。
小:我叫二菱,十三了。
老:快上船吧。
(大菱、二菱作上船动作,老头子小心地接她们上“船”,摸了摸大菱和二菱的额头。)
老:噢,发疟子,高烧的不轻哩。
大:我们俩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
小:打打针,吃点儿药什么的。
老: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哩。
(老头子划“船”,大菱和二菱在“船”里。)
大:想睡,睡不着,到了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晚风一吹,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着了。
小:不是在做梦吧?在敌人的炮火里打滚,在高粱地里淋着雨过夜,一晚上不知道要过几条汽车路,爬几道沟,一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
老:孩子,一会儿就看到咱们的队伍了。
(小菱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随手洗一把脸,沾湿了短发,咯咯地笑着。)
大: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啊?
(二菱抬起头,望一望老头子,笑了。)
小:洗一洗就精神多了。
老: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敌人小火轮的探照灯光(用手电筒代替)无目标四处照射。)
小:光!敌人的……
老: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老头子蹲下去,撑着“船”绕一绕。)
老: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
(灯光照向他们,不动了,扫射过一梭机枪(用击物声响代替)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抽身跳“水”,推“小船”前进。大菱把小菱抱在怀里,倒在“船”上,用身子遮盖。突然,大菱松开手臂,翻了下去。小菱爬起来,把大菱抱在自己怀里。)
小:她,她挂花了。
(机枪仍在扫射,老头子拼命推“船”前进。)
老: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小:她挂了花!
老:谁?
小:大菱。
(老头子向上蹿了一蹿,又拼命往前推“船”。)
老:快到苇塘了。
(老头子爬上“船”,揉揉眼,用篙划“船”。)
老:到了。
(老头子放下篙,扶起大菱的头。)
大: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望着天,叹了一口气。)
老:我,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为什么呀?
老:(直直望着前面)我没脸见人。
小: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起“船”。)
大:哼哼……
小:忍着点儿,就到了,到了就好了,洗伤,上药,包扎。
老:孩子,我没儿没女,你们又……唉。
小:说是呢,一路上,那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
老:我,平日夸下口,这一次,没完成任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老头子捶着自己胸脯,咬着牙。)
老:孩子,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你们不信?唉,谁叫我打牙跌嘴呢?明天,就明天,你们看吧!
小: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把竹篙举起示意。)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小“船”划到一角停下,小菱扶着大菱下“船”,走下。老头子划“船”,“船”头放着一捆莲蓬(用纸扎模型代替,放在地上))
老:红日当天水清清,荷花淀里摘莲蓬,逗引鬼子来上钩,嘿,嘿,我是一只老鱼鹰。
(十几个鬼子在淀中洗澡(作各种泅水动作),看见一只小“船”划来,老头子剥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香得诱人。鬼子吆喝着,叫他过去。老头子剥着莲蓬,慢慢向鬼子划来,小“船”转一圆圈,又回去了。鬼子拍打着水追上了小“船”,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抓上扎下。)
鬼子:由西,大大的……
(小“船”和鬼子捉迷藏,东一转,西一转。)
老:鱼呀鱼呀快上钩,没有大的小的也将就。
鬼子甲:哎呦,什么的?
鬼子乙:坏了,坏了的有。
鬼子们:钩子,钩子的,大大的有。
(鬼子痛得乱叫,不敢动弹了。老头子举起竹篙,狠命砸着“鬼子”的脑袋。苇塘的边缘,小菱掀开苇叶,看着,喊着。)
小:一个,两个,三个……十五个耶。
(老头子向着这边望了一眼,笑了。划着“船”下。)
四、
全体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五、
报幕员:同学们,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让我们踏着歌去寻觅中华民族的精神吧。
(完)
通联:130116 长春市二十三中学语文组 侯兆武
电话:0431-85030524转608(学校)
手机:13694305532 e-mail:
hzw524@sohu.com
作者简介:侯兆武,男,1976年生,吉林长春人。现为长春二十三中学语文教师,长春市朝阳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教育学会会员,吉林省楹联家协会会员,吉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中小学作文教学与写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著有诗集《推开那扇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