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详细内容
历史小说,皇帝的一个梦
发布时间:2014/12/29  阅读次数:4711  字体大小: 【】 【】【
王学泰:我常说,一个社会的自由,就像是站在橡皮筋圆圈里面。如果你站在中间,离橡皮筋远远的,你不知道空间有多大,这时候就得不断地靠近皮筋去撑大它。回头看现在的言论空间,显然也是大家不断试验的结果。就“表达权”这个概念而言,过去把它等同于古代进谏纳谏,意思是说进言本来是为当局好,反而受到惩处。其实这种论说本身就是从皇权思想出发的。表达权的说法确立了人在言说领域的价值。作为人,他需要表达,这大而言之关系到人权,小而言之关系到一个人的幸福感。对于那些不断拓展舆论空间的人,我也是心怀感激的。不过,一切试验也只是权宜之计,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健全法制,让大家有章可循。

  “有点精神,有点精神病”:

  重视儒家思想对中国思想的贡献

  熊培云:您上面提到,儒家理想有其局限性,有时候甚至也只是一种空想。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也常打着“等贵贱,均贫富”的旗帜,水浒故事的“替天行道”人们也并不陌生。但是,回顾历史,许多替天行道的“义举”,发展到最后可能还是难免落个强奸民意、“替天行房”的结局。在您看来,“替天行道”有何玄机?为何得此命运?

  王学泰:我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里谈到,替天行道这一口号具有临界性,被统治者把它看成反抗的旗帜,统治者有时也可以容忍。它能把广大的具有反抗精神的群众,主要是游民与其他阶层的边缘分子集合到这面旗帜下与政府对抗,也能使具有一定规模的反政府力量向皇权进行投降,接受招安。替天行道是进可取、退可守的口号。关于这一点,在《水浒传》里有较多的体现。

  其实,无论是统治守成,还是想取而代之,凡是有活力的人都有想改善现实的追求,对于群体就形成社会追求。儒家讲“大同”设立了一个理想的标的,但历代儒者并不把它当成追求实现的目标,大多只追求小康。大同只是批判社会现实,张扬人类幸福理想的标尺,这是聪明的。只有康有为那样的妄人才写《大同书》,真的要建立大同社会。如果他真是勉强实施,一定会是波尔布特式的共产主义。

  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对于美好社会的追求是个永恒的主题。但是,社会的利弊往往是人性中的善恶引申出来的。只要人性没有根本改变,大约十全十美的社会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http://www.w1234567897.2008red.com/我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