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月10日,时年六十岁的董康在亡命日本的途中,刚刚度过西历新年不久的他似乎已然忘却了那些政治法学理论中的“理想国”,又做回了他原本得心应手的学问家模样。他在日本京都的古梅园闲逛,偶然间看到了本地产的碎墨块,购置了十斤准备寄回上海。他认为,本来中国的徽墨挺好,可近十年参以洋烟反而不如以前的品质。这种日本碎墨黝黑而且光泽度高,用来印刷书籍是绝好的原料。事实上,他寄回上海的这些日本碎墨,都是用于他刻印书籍之需,《盛明杂剧》二集就是用这种日本碎墨印就的,所以博得了“纸白如玉、墨黑如漆”的美誉。这则日记的详细记录,也算是为日后那部分叫嚷“董氏书贵”的消费者一个明确的交代--没办法,原材料都是原装进口。
1927年3月24日,这天夜里,董康梦见了自己的老婆玉娟。他在日记中写道: 梦偕玉娟共坐乌蓬,赴陈湾上冢。烟波万倾, 上下蔚蓝,扶椒洞庭诸峰,历历在目。笑谓娟曰,范大夫扁舟五湖,未识较此时奚若?娟微愠曰,鸱夷之沉,开藏弓先例,此獠千古忍人。梦中的董康以携西施逃出江湖的范蠡自喻,却遭到了老婆的一句痛斥。老婆认为他作不了范蠡,倒像极了伍子胥。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董康在日记中的记述说,听到此话正欲争辩,“忽而惊觉”。
董康刻本《盛明杂剧》,刊刻精整,纸墨均为日本进口
始终不愿意功成身退,抑或功不成亦不退的董康,此刻再次越洋逃亡,“海归”之日不知道又将有何波澜。老婆的痛斥实则亦是董康的自警,不过自警不等于自制,他仍然无法克制自己的理想主义信念。在多次目睹欧美乃至日本“理想国”模式之后,作为理想主义者的董康当然无法掷弃理想,即使是辞官之后,即使是流亡途中。他始终没有“良弓藏、袖手观”的传统高士风度,他还是当年的那副“海归”精英作派。
1927年4月4日,正在一家金店为老婆定做金戒指的董康,翻阅报纸时,偶然读到了毕庶澄被枪毙的消息。(毕庶澄,1894-1927,字莘舫。山东省文登人。1927年2月,毕庶澄率直鲁联军驻守上海,与国民革命军对峙。因接受蒋介石招降,4月4日,被持有张宗昌手谕的褚玉璞伏兵乱枪击毙。)董康对军阀之间的内讧大发感慨,在当时写下的日记中,再一次将其心中的“理想国”纲领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