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见南子,《史记》的记载非常简略,当时南子躲在絺帷中(夫人在絺帷中),也就是帏帐纱帐之类的东西背后,孔子进屋行礼,“北面稽首”,然后南子还礼,“自帷中再拜,环 玉声 然”,声音响过,叙述也就戛然而止,没下文了。
太史公的春秋笔法,也给后世带来无限遐想的空间。让人产生歧义的,是孔子见完南子后,见“子路不说(悦)”,便信誓旦旦,说“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那就让上天来谴责我吧!
子路的不悦,和孔子的解释,让本来很含糊的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从而也饱受后世非议。许多人由此便出来质疑,说如果孔子没做过什么,那还用得着解释吗?身正不怕影子斜,公道自在人心。解释就解释吧,还重复说了两句“天厌之”,这不是越描越黑吗?颇有做贼心虚之嫌。
不光子路,时至今日的人们也还有如此的反响。其实这也很正常,南子是卫灵公之妻,是卫国的一国之母,在当时属于公众人物。最重要的,她还是个名声不佳而又漂亮的女人。所以“子见南子”就格外引人注目,也就难免饱受非议。
那么,事情果真如此吗?未必。
我们先说子路为什么不悦?这其实和子路的性格有关。《史记》上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该是个实心眼的人,抑或说是个豪爽或者鲁莽的人。这样的人有点什么事都会写在脸上,不会隐藏在心里。恩师与南子这样名声不佳的人会见,子路自是认为有辱斯文,所以会不悦。
也就是说,子路不悦,不是说孔子和南子做过什么事,而是他根本不主张孔子去见南子。见,就是让人不齿、也是让人不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