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详细内容
历史小说,帝王的天下
发布时间:2015/1/3  阅读次数:6863  字体大小: 【】 【】【
朱元璋晚年时期,史家纪录的较多的是他的诸多“残暴”。然而事实上,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却也做了许多善举。朱标去世的同年年底,朱元璋修改律法,删除其中的部分酷刑条文。次年又昭告天下,将洪武二十年(1387)成立的著名特务组织——锦衣卫废除,其刑具全都毁掉(后在永乐皇帝朱棣时代重建)。即使在他将傅友德、王弼等功臣下狱的同时,洪武二十九(1396)九月,他还在南京召见了辞官武将两千多人,给予丰厚赏赐。在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改弦更张,为年轻的朱允炆,营造一个良好的执政环境。

  朱元璋另一个史不绝书的善举,就是他的“晚年忧民益切”,从洪武二十六年(1393)至他去世时的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朝曾多次打开官仓,赈济贫民。洪武二十六年(1393)四月,朱元璋更通告天下,规定从此后,凡有水旱灾害,地方官员可以不经请示,先行打开官仓赈济百姓。洪武二十八年(1395)八月起,明朝更开始通过派遣教官、建立学堂等方式,在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地区推广文教。即使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朱元璋依然在遗诏中叮嘱:“自己去世后,丧礼不要用金银器皿,全国的臣民,在哀悼满三天后,就要脱下孝服,不要因为国丧,影响老百姓家的正常生活。”“忧民”之心,直到生命终止。

  朱元璋临终前最“忧”的,就是孙儿朱允炆能否顺利接班,对朱允炆构成最大挑战的,自然是他的那些叔叔——手握重兵的藩王们。而作为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最大威胁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活着时,却是口碑最好的一个。《典故纪闻》里记载,做燕王时候的朱棣,不但自己生活简朴,且关心民生,时常去辖区内农户家私访,与农户同吃同住,了解民生。洪武二十七年(1395),朱棣境内粮食大丰收,还特意送特产的巨型稻谷“嘉禾”至南京。高岱的《献猷录》里说,朱元璋高兴得当场为朱棣赋诗一首。这位在后来成为朱允炆的大威胁,当时却是一位有口皆碑的贤明王爷。

  朱标死后,按照《明实录》记载,朱元璋不是没有动过念头,从其他皇子中选择接班人,但究竟怎么办,他自己也很纠结。朱棣的两个哥哥——秦王和晋王,都有诸多不法行为,皇子中最合适的,无疑是朱棣了。但关键时刻,大学士刘三吾一句话,却让朱元璋猛醒:“皇上如果立燕王为储君,那会把秦王和晋王置于何地呢?”正是这个问题,让朱元璋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巧合的是,作出决定后的半年内,秦王和晋王就相继病故,原本是贤明天子的朱棣,也就成了皇太孙最大的威胁。

  朱元璋的遗嘱里,却明确要求藩王们不许来南京奔丧,以防藩王造反作乱。关于这个问题,朱棣登基后由御用文人编修的《太祖实录》里,有一些类似电视剧的悲情情节:比如朱元璋在病榻上念念不忘朱棣的名字,吵着要见朱棣,却被“心怀叵测”的朱允炆阻挠。得到消息的朱棣匆匆赶来见父亲最后一面,更被狠心的朱允炆挡在南京城外。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他的檄文《奉天靖难记》里更质问:“哪里有父亲病故,儿子连见一面都不能的道理。”即认定朱元璋的《遗诏》是“伪诏”。直到近二百年后,万历《明会典》里才还原了真相:朱元璋临终的遗诏,要求诸皇子“不必至京师”。可见对藩王的威胁,朱元璋早就深知。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http://www.w1234567897.2008red.com/我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