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是曾国藩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曾国藩深得朋友、同事、下级的尊敬,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宽厚、宽容。如果说年轻的时候,他还偏于严的话,那么到了晚年更加讲究宽厚待人,哪怕是对待那些犯了错误的追随者,他也不是一味地追究责任。曾国荃曾经说他“仁爱有余,威猛不足”,一些朋友也这样认为,分析其原因,就是“不能精明”,就是太过仁恕。
父亲的殷切期待
曾国藩的父亲,名麟书,号竹亭,是影响曾国藩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三字经》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责。”这是对不好的父亲与懒惰的老师的批评之语。至于曾麟书则既是一位慈父,又是一位严师。就是在这样一位慈祥的父亲兼严格的老师的教育、引导下,曾国藩的领导力因素得到了极其重要的培养与成长。
曾麟书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当他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习优秀的时候,他主动放弃了自己追求功名的理想,一心一意承担起教育儿子的责任。他在自己家里设了一所私塾,取名“利见斋”,教授包括曾国藩在内的十几个学生。在父亲的督责下,曾国藩九岁便读完了《五经》,开始学作八股文、《史记》、《文选》,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
真正优秀的领导者,都是学习非常刻苦、非常认真的人,是博览群书而又有深刻学习心得的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年轻的时候,家庭极度贫苦,没有机会读书,在黄觉寺出家时,以行脚僧的身份走遍长江南北,获得了很多社会知识;进入南京后,隔天要听李善长讲课,学习古代历史,了解古人治国的经验教训。清朝的康熙、乾隆等皇帝都是极好的学习典范。曾国藩在上呈给咸丰的奏章中,谈到康熙日讲的好习惯,要求这位年轻的皇帝学习康熙、效法康熙,加强学习。曾国藩一生好学,读书无数,而且在他当上二品“副部级领导干部”实职之前,他都是以考试获得提拔、获得“差事”的,他的成功可以说源自于读书。好读书,爱读书,勤读书,恒读书,正是得益于他父亲的殷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