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学者,我固然对这本书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有的意见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但是,我认为读卖新闻在日本新民族主义势力抬头,政治总体右倾化的环境下,能够勇敢地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大声疾呼日本的“战争责任”,不是仅仅依靠“匹夫之勇”就能够做到的,需要的是深刻的思辨能力。我们应当对他们的思想的形成进行深入的思考。从渡边先生的谈话及这本书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在战争责任问题上日本人“深刻的内心斗争与矛盾”,看到日本人在战争历史的感情认识中的障碍。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日本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与努力。本书迈出了读卖新闻追究日本战争责任的第一步,期待今后能走出第二步、第三步。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很容易理解,甚至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是,即使是同样的理论,对于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不同的生活环境下生活的人来说,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今年是“卢沟桥事变”爆发70周年,也是南京大屠杀发生70周年。如果这一检证能够在70年后的今天引起更多日本人的思考与反省,从而抵制极端民族主义的叫嚣,那么就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这些年来,我们翻译出版的日本方面的书籍是很多的。翻译这些书籍的基本意义,一般来说是需要更好地了解对方,许多翻译者的前言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我们说需要了解,就是因为对方与我们的观点有可能不同,甚至也可能对立。但即使是为了辩论,也需要首先了解对方。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翻译这本书也是必要的。众所周知,目前中日两国学者正在进行共同历史研究,这一共同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相互了解。翻译这本书,与其说是赞成其观点,毋宁说是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够从中了解日本学者的认识,是希望能够创造一种相互理解的环境。我在前面已经讲过,对于这本书中的有些观点,我是赞同的,但对一些资料的可靠性和追究的角度与立场,我也是有不同看法的。正如有人评论的:尽管这本书不留情面地点出了应该承担战争责任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的姓名,但人们还是可以从其结构与行文中嗅出一丝内心并不情愿承担责任的感觉。不过我想,无论我们是同意还是反对,首先是需要了解对方的见解。没有了解就不会展开讨论,而没有讨论,就没有相互间的理解,没有相互理解,就没有中日关系的未来。
2007年6月
(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委员会首席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