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全论文网 > 详细内容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4/10/18  阅读次数:3512  字体大小: 【】 【】【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面临近年来最冷的寒冬。

  ——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http://www.w1234567897.2008red.com/我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