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全论文网 > 详细内容
学生论文,留守儿童问题若干典型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10/18  阅读次数:9785  字体大小: 【】 【】【


  大多数家长认为,把子女送进学校就进入了“保险柜”,教育子女就只是教育部门的事,一旦“留守儿童”在学习和行为上出了问题,社会、家庭各方面都将矛头指向学校教育和教师。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对“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管理,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社会教育社区化是当前的一个发展趋势,但农村基层组织没有将“留守儿童少年”社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没有具体的规划安排,没有掌握本地“留守儿童少年”基本情况,没有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和激励作用的思想教育活动,使“留守儿童少年”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推动有效衔接,使学校教育的成效被大大稀释。
  三、“留守儿童少年”教育管理中的一些成功经验
  1、普遍实行“留守儿童少年”信息登记制度
  各中小学在新学年学生报到注册时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少年”档案和联系卡,记录“留守儿童少年”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委托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少年”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学校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各中小学普遍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少年”制度,建立了“学生之家”,让“留守儿童少年”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儿童少年”谈心制度,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少年”家庭,每月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少年”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定期与“留守儿童少年”交心谈心,引导“留守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少年”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出学校的主导作用。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教育活动,有序地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养成训练,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对学生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转变,为“留守儿童少年”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上好心理健康课,建立校、处、班“三级”心理咨询辅导站,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通咨询热线,安排亲情接触课,扫除“留守儿童少年”心理的阴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随时洞察学生心理,与有心理疾障的学生经常交流,及时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帮他们树立起稳定、健康和积极奋发的正常心态。
  5、开展“留守儿童少年”监护人培训工作
  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对“留守儿童少年”的监护人进行至少三至四次培训,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少年”监护人会议,并通过家长学校加强对监护人开展正确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导。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起学校与监护人的沟通渠道,以便双方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少年”校内校外情况,并与“留守儿童少年”监护人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对“留守儿童少年”教育和管理的责任。
  6、构建“留守儿童少年”教育网络的努力逐步见效
  在实践中,“三线”“四级”的“留守儿童少年”教育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三线”即学校为一线,家庭为二线,社会为三线。“四级”即党政为一级(由党政相关人员组成),社会群团为一级(由妇联、团委、关工委相关人员组成),学校为一级(由学校领导、德育处、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组成),家庭为一级(由家长代表组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三者在“留守儿童少年”教育工作安排上互相衔接,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贯通,在教育渠道上相互补充,形成了整体合力,促进“留守儿童少年”的健康发展。
  四、对“留守儿童少年”教育管理的建议
  1、落实“留守儿童少年”教育的领导管理责任
  为保证每一个“留守儿童少年”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少年”教育和管理的领导,建立村组干部对“留守儿童少年”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制。要建立特困学生资助制度,各级政府要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贫困学生基金会,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要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把“留守儿童少年”教育管理工作作为文明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改进的重要内容。
  2、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的齐抓共管新机制
  要建立托管中心和义务辅导员队伍,鼓励退休教师和其他热心人士创办“留守儿童少年”托管中心,当他们的代理家长。农村各乡镇、村组要从当地有一定威望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中聘请一批校外辅导员,定期与学校沟通,做好“留守儿童少年”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要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对“留守儿童少年”开展一对一资助帮带活动,为他们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妇联、团委、文化等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定期如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形成关爱“留守儿童少年”的合力。
  3、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少年”教育缺位的好办法,但我市农村小学普遍缺乏寄宿条件,农村初中的寄宿条件难以适应入学人口高峰和“留守儿童少年”众多的要求。没有一定的寄宿条件,所谓的关爱“留守儿童少年”工程难以依托。这些“留守儿童少年”寄住在亲戚家和社会上,学校难以实施有效监管,而结对老师也只能安排1—2名“留守儿童少年”在自己家里,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有的学校办学条件差,对“留守儿童少年”的关爱心有余而力不足。要让“留守儿童少年”得到更好的教育,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留守儿童少年”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少年”的成长,确保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八节  四川省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调研报告
  
1017-20日,针对近期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突出,社会反映强烈的情况,就业和收入分配司社保处赴四川省成都市、南充市和眉山市等地,对其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试点工作进行了调研。四川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在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全国具有一定代表性,对下一步推动全国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四川省农民工留守家属的基本情况
(一)  农民外出就业基本情况
四川省共有农村劳动力3760万人,2005年共转移和输出149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6%。其中,输出青壮年劳动力约有1000万,且常年在外。现有农村劳动力中尚有1100万人需要继续转移,未来10年,每年还将增加50万的待转移劳动力。南充市劳务输出人数在四川省名列第一。2006年全市外出劳动力187万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新疆、西藏、成渝等地区。其中,40%的外出人员从事建筑业,40%的人员从事机械、电子、服装等制造业,20%的人员从事餐饮、商业、家政等服务业。眉山市共有271万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劳动力104.44万人,主要从事服务业、加工业、建筑业和企业务工等工作,农民工平均打工6.3年。
据此前有关调查,在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夫妻双方均外出的比例,合江县为48.6%,遂宁市33.8%,内江市东兴区35.5%,简阳市石桥镇58.8%。夫妻一方外出的比例在四地分别为39%、67.2%、23.4%和41.2%。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带来了留守家属特别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对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影响。
(二)  留守家属基本情况
据初步统计,四川省有留守儿童500万人以上,大多数为处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成都市农村有留守儿童10.3万余人,约占农村学生的15%。成都市金堂县共有留守家属近4万人,其中留守儿童22799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35%以上。
南充市是四川省劳务输出基地县之一,留守家属面宽量大。全市共有留守儿童43万人,约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57%。在一些学校和教学区,留守儿童已成为学生的主体。营山县的星火中小学、凉风小学和联升小学的4177名学生中,留守儿童有3123名,所占比例高达74.8%。国家级贫困县仪陇县的留守儿童有10万人,所占比例达到62.99%,嘉陵区留守儿童的比例达到63%。全市共有留守妻子80多万人,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110多万。
眉山市也是四川省劳务输出基地县,留守家属的比例很高。根据该市妇联、市妇儿工委对下辖6个区(县)、20个乡(镇)、21所农村学校的调查结果,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1.2%,81%的留守学生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农民工家庭有留守老人的占78.8%。青神县共有农村留守子女8118人,占全县儿童和青少年的24.9%,其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占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儿童总数的40.1%。
二、四川省农民工留守家属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  留守子女问题
一是留守子女学习上缺乏父母辅助和督导,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下降,甚至学业荒废。留守子女多数年龄较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由于没有父母的学习辅导,同时还要帮助年迈的祖辈承担家务活和农活,造成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据眉山市对3102名留守儿童的抽样调查结果,成绩优秀的占13.1%,较好的占26.5%,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留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在校率达到96%以上,但进入初中阶段后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遂宁市某中学2001年的入学新生为216人,初三毕业时仅剩130人,辍学学生中大多数为留守学生。
二是生活上缺乏父母关爱,导致亲情失落。留守子女大多数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代为监管抚养,少数留守子女甚至无人监护。90%以上的留守子女感到有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感,半数以上的父母也明显感觉到留守子女变得沉默和任性,80%以上的留守子女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据眉山市对3102名留守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性格健康开朗的为1032名,占33.3%,内向胆怯、任性自私、孤独封闭的为2070名,占66.7%。
三是行为上缺乏父母管教,导致道德失范。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直接管教,在家里不听祖辈的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通宵上网打游戏等不良行为。据遂宁市大英县2004年下半年对全县学生的操行评分记录,留守儿童的操行评分为较差的比例为26%,其他学生的比例为7.7%。据绵阳市救助站统计,20038月至20056月,该站收留救助的627个流浪孤儿中,45%是没有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据遂宁市蓬溪县统计,2004年全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80%以上为留守儿童所为。
四是安全上缺乏父母监护,导致频受侵害。留守儿童与单亲或留守老人乃至亲戚生活在一起,因为缺乏必要的监护,溺水、触电、食物中毒、斗殴等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率非常高,甚至还出现被  拐卖、强奸等恶性事件。近年来,留守女学生被拐卖和强奸的案例呈上升趋势。
(二)  留守老人问题
一是被迫从事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劳动,老年生活质量下降。据调查,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父母中,60岁以上仍从事农业劳动的占96%以上,在农忙季节大多数老人每天的劳动时间超过8小时,导致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不仅无法安度晚年,还更为辛苦,身体健康状况普遍不佳。
二是难以胜任管教孙辈的责任。留守老人的文化素质偏低,文盲率超过40%,绝大多数老人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而且,留守老人要从事农活和家务劳动,时间和精力上均无法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
三是经济贫困且生活单调。子女外出打工并没有显著地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当一部分老人陷入生活贫困。遇有紧急情况,留守老人难以得到子女及时的帮助,外出子女一般在父母重病时给予一些资金支持。同时,外出子女很少与留守老人进行沟通,打电话回家的话题主要为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在较大程度上还无法缓解老人的孤独。留守老人的娱乐活动过于简单,除了看电视、聊天、赶集外就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大多数乡村也还没有建立起具有实际活动内容的老年协会。
(三)  留守妻子问题
一是劳动负担重,生活压力大。留守妻子独自承担全部农活和家务劳动,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75%以上的留守妻子感到生活压力过大。据青神县调查,62.7%的留守妻子认为自己在丈夫外出期间遇到困难,其中57%的人认为最难的是农业生产,60.8%的丈夫在农忙季节从不回来,60%的留守妻子每天在田地里干活的时间超过8小时。同时,留守妻子还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由于文化程度低,65%的人是中小学文化程度,32%是初中以上文化,文盲占3%,因而普遍感到辅导孩子学业比较吃力。
是夫妻感情缺失,家庭功能失衡。外出务工使得夫妻双方观念和习惯产生了差别,容易引起矛盾,婚姻出现危机,不少家庭走向解体。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农民工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因夫妻一方外出务工而导致离婚的占农村离婚案件的比例高达50%以上。留守妻子也成为农村犯罪案件特别是性侵害案件中的主要受害者,农村性侵害案件中被侵害者为留守妻子的占70%。
三、四川省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做法和成效
针对大量农民工外出就业,农民工家属问题突出的现状,四川省党委政府采取综合措施,出台相应的文件和办法,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途径。
(一)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引导推动试点工作
早在2001年,四川省妇联等群众组织就配合全国妇联进行了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2005年下半年,在听取省发改委调研汇报的基础上,四川省领导果断决策,决定选择成都市等一些农民工输出集中的地区,进行针对其留守家属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成都、南充、眉山等试点地区下发了专门文件,配备了一定量的资金,探索了基层政府集中托管与分散服务相结合,校为基础、村组配合,民办公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等有效模式,搭建起了农民工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为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积累了初步经验。
(二)  试点地区的具体做法
1、成都市的做法
成都市发改委联合市妇联在对全市留守家属生产生活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彭州市军乐镇和金堂镇作为试点区,实施农村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试点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妻子为目标群体,采用“集中托管和分散帮助”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以镇域家庭服务中心为核心、镇村服务网点为支撑、覆盖全镇农村范围的留守家属服务网络。
在服务平台方面,建立农村留守家庭服务中心和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集中托管场所,以及村级分散服务网点。在服务内容方面,建立定期信息报送制度,对留守家属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分别对留守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对留守儿童建立监护人联系制度、情况报告制度、个人疏导制度和课外活动制度;对留守妻子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同时,根据留守家属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完善补充服务功能。在服务队伍方面,组建以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村组干部为主体的专职和兼职服务队伍,以教师、医护人员、民政和公安人员为主的志愿者专业服务队伍,以社会各界关心农村留守家属的人士为主的社会志愿者队伍。
成都市两个试点镇共建成2个镇级家庭服务中心,27个村级服务站,2个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集中托管机构,组建了近370个人员组成的镇村两级志愿者服务队伍,建成2处妇女创业示范基地。试点做法得到所在镇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和欢迎,当地群众也积极参与到服务体系建设中来。
金堂县还为留守儿童建立了专项档案,落实教育管理责任制,积极探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寄宿制管理、托管教育和对口帮教在内的教育管理新模式,并积极寻求社会各方对留守家属的关爱。三溪镇建立了集家庭服务中心、校村服务站、关爱中心、村组服务网点群、志愿者服务队伍为一体的服务网络体系,开办家长学校,设立热线电话,开展医疗保健应急帮助、亲情沟通、学习辅导、维权及帮困等服务。
2、南充市的做法
南充市依托职能部门、基层组织、农村中小学校和支农服务体系,构建综合的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县两级政府把解决留守家属问题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实行季度检查和年终考核。基层组织积极协调、处理留守家属在学生教育、生产事务、老人儿童等方面出现的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在生产事务方面探索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服务形式。市委宣传部、教育局、财政局、团委、妇联、劳务办和机关工委组成留守学生关爱行动联系会议制度,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开展模拟家庭活动、亲情交流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完善留守学生档案制度,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嘉陵区白庙乡组织成立生产互助队、家政服务队和治安联防队,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三个方面互助和有偿服务工作。一是以社为单位落实土地转包和代耕服务;二是以院落为单位,从事留守儿童寄养、老人帮扶、学生就业、住房守护、财产守护等服务;三是由村社干部包片实行院户治安联防,开展经常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3、眉山市的做法
眉山市成立由团市委、妇联等17个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工作。建立了留守学生教育管护制度和管护网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家校定期联系制、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宣传站和管理网站,创建心理咨询室、亲情活动室、校外活动阵地等。
青神县对农民工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做到人员、责任、措施和经费“四落实”。以县政府妇儿工委为牵头单位,教育、财政、妇联等17个部门分别落实具体责任和负责人。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成立农民工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援助站,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站。
(三)  初步成效和社会效应
经过试点探索,四川省在建设留守家属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初步经验,社会效果开始显现。一是促进农民工外出就业人数的进一步增加。成都市通过试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试点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同时有效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二是改善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南充市初步建立了对留守学生进行管护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模式后,留守学生入学率和就学巩固率普遍提高。与2003年相比,2006年该市留守学生的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分别提高了1.081.35个百分点。三是留守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持续好转,心理素质明显增强。四是干群关系和治安状况得到改善。据嘉陵区白庙乡反映,试点融洽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五是社会各界反映良好,责任意识增强。眉山市的试点唤醒了家长的责任意识,激发了社会的参与热情。青神县的试点受到国务院《两纲通讯》、《中国妇女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近100家媒体的宣传报道,该县服务网点2006年获得亚洲开发银行3万美赠款,其工作受到国务院妇儿工委指定专家组的肯定。
四、建议和启示
一是应高度重视,抓紧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
农民工及其家属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长期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外出就业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1.14亿人,预计未来全国范围内还将有1.5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妥善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庭问题,可以为我国外出就业的农民工解除后顾之忧,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后方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妥善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庭问题,也是全面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抓紧出台有关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指导性意见,从政策上予以引导,从制度上对现有做法加以规范,从资金上予以保障。
二是应发挥各级政府、群众团体、企业、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积极性,建立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可持续运行的农民工留守家属综合服务网络。
农民工家属遇到的问题涉及众多方面,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应在各级政府的倡导支持下,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基金会、慈善协会、中介组织、企业、家庭和个人等各方面力量,引导其广泛参与到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事业中来。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基层政府主办、社会各方参与,或者群团组织主办、政府协调支持,再或者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共同探索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
三是以应外出农民工集中的地区为重点,试点探索解决留守家属问题的多种模式
当前,一些地方自发探索了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多种模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这些探索还不够规范、成熟,很难说具有广泛的推广适用性。今后应在政府相关文件的指导下,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农民工输出地集中的大省、大县和重点乡镇进行先期试点。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不同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不同模式的适用条件,探索具有一定推广价值、能够切实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的中长期模式。
四是应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要管护服务对象,建立兼顾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客观需要的农民工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体系。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影响深远并极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解决农民工留守家属问题应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为核心,采取集中托管、寄宿制学校安排和分散结队服务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安全问题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从法律、政策、制度等方面明确服务提供方、服务接受方、监护人等各自的责任,做到既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问题也应一并考虑。可利用外出农民工和社会各方将留守家属看作一个特殊统一群体的整合关注效应,统筹规划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问题。应按照政府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留守家庭自愿有偿参加的原则,建立以乡镇为核心,县、乡(镇)、村相互配合的农民工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体系,构筑解决农民工家属问题的全方位责任和服务网络,为留守家庭提供安全防护、亲情互动、心理抚慰、学习辅导、应急救援、生产帮扶等方面的保护和服务。
  
第九节  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海南省省委常委周文彰在全国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海南分会场上的指示精神,海南省妇联于20068月至11月就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调研。在18个市县妇联先行开展调研,填报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表,并上报书面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海南省妇联组成两个调研组,由省妇联领导带队深入海口、澄迈、定安、乐东等市县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听取市县妇联的综合情况汇报,与市县政府有关部门领导、部分乡镇妇联主席、村妇代会主任座谈,深入学校、留守儿童家庭走访等,对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在逐渐增多。据调查,目前,海南省外出打工的家长有25034人,其中父亲外出打工有13933人,母亲外出打工有11101人,留守儿童有19543人(包括父母一方外出的),约占全省0-14岁儿童人口195.89万的0.997%,其中0—6岁的7397人,7—12岁的9333人,13—14岁的2813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亲在家照顾的有3506人,母亲在家照顾的有6207人,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8500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有1330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调查中发现,在海南省农村,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贫困地区缺乏生产资源的贫困家庭的父母,加之又无一技之长,打工收入往往不高,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如留守儿童王川亮,现年12岁,在澄迈金江镇太平中学读书,家里有6口人,其父母因没田地,也没其他经济来源,迫于生计,双双到了深圳打工,留下其现年76岁的老奶奶冯秀英照顾他哥姐仨(哥哥王川明,现年20岁,残疾,无劳动能力;姐姐王文静,现年16岁,在国兴中学读书),但由于其父母没有文化和技能,打工收入不高(从2003年至今未回过家探亲),每月仅寄回500元给他们过生活,其中300元寄给在国兴中学读书的姐姐王文静,200元作为他们祖孙仨人的生活费用,生活十分艰难,平时祖孙仨人都是蒜头炒盐送饭。
2、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18个市县的调查结果显示,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  “双差生”和“问题儿”。如: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新联小学,是一所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小学。全校学生435人,其中,留守儿童110人(男生59人,女生51人),约占学生总数的1/4。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差的有35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31.8%,学习成绩一般的有42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38.2%,学习成绩良或较好的有22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19.6%,而成绩优秀的仅有11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9.8%。该校教师反映:学校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考上重点中学,但至今没有一个是留守儿童。
此外,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也相对较高。据《海南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中期评估报告》显示,2005年度全省小学辍学率为0.11%,初中辍学率为2.56%。而在留守儿童中,上学的有1628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3.3%,辍学的有94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84%
3、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如:文昌市一留守儿童,其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与他疏于联系,偶尔联系时,交流又无从谈起,他与父母产生了严重的隔阂,视父母为陌生人,连爸妈都不愿意叫。为了挽回与孩子之间缺失的亲情,其父母承诺孩子喊一声爸妈奖励10元,但也无济于事。
4、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抢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近年来,农村地区强奸幼女案件不断发生,有的受害者就是留守儿童。如:今年9月,文昌潭牛镇发生一起留守女童被强奸案件。女孩安某今年8岁,既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又是留守儿童。其父母从内地来文昌打工,不久把她寄放在亲戚家里,又到了别处打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安某被同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李某(今年才14岁)强行性侵犯了长达一年的时间(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却无人察觉。虽然女孩最终忍无可忍将自己被凌辱之事告诉了表姐,目前检察机关也对李某提起了公诉,但留守女童安某的身心却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
5、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当前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研究仍是空白。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的产生,除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因素,还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原因。
1、家庭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而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辈有一方在家,由于要操持整个家庭生活,辅导、督促的力度也被大大削弱,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
2、学校方面: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3、社会方面: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对策和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关系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关系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各相关部门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  “五大关系”网络,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首先,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有一个单位牵头,建立由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公安厅、教育厅、司法厅、民政厅、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组成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并形成制度,一年召开1-2次会议,汇报和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逐步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吸收留守儿童住校。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通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养人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全省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学校要健全关爱留守学生的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对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情况。学校的心理老师要对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监管网络。
5、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此外,要加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http://www.w1234567897.2008red.com/我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