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写作知识 > 详细内容
如何“无中生有”构思一个好的电影剧本呢
发布时间:2013/10/20  阅读次数:4875  字体大小: 【】 【】【

按:此前,我在博客中分别就已播出的《大丫鬟》《国色天香》《北京爱情故事》,总结了自己如何“无中生有”构思一个剧本的一些经验教训。因为我正在教我的亲妹妹学习编剧,我女儿也有志将来当编剧,所以,我保留了我所有剧本项目的原始初稿、每一版修改稿、拍摄定稿以及播出后搜集的信息反馈,以供她们参考。


这次要讲的是我创作《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的经过。2011年12月,本剧开机后,我曾在我的编剧启蒙老师、黄晖老师创建的QQ群“编剧梦工厂”和一帮编剧新人们讲过有关本剧创作的课,讲课内容未做笔记,系临时发言,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以下是当初群友们帮我整理的讲课内容。我收录在此,留作资料,也与有志学习编剧的新人们分享:

       

第一步是立意。我先讲讲《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以下简称《独》剧)的立意。


其实现在的成稿,和我最早的构想是有很大出入的,其间经历了几个很重大的调整。


我最初想写的是《父母大人》,因为我是做记者出身的,我喜欢分析社会现象,当初想尝试写家庭戏,就想到了写一个针对独生子女和老龄化社会的戏。可是都市家庭戏中,眼下市场行情最好的就是婆媳戏,但有了王丽萍老师的“媳妇的美好时代”,跟风之作一大堆,如何才能找到创新之处?(注:这是2011年底时的讲课内容,现在已是2013年,婆媳戏已滥市,若无新创意,切勿跟风,风险巨大!)


这种同类型的作品扎堆的情况下,创新是必须的,否则没法让投资方为你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经过反思思考,我将关注点落在了“独生子女政策”和“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上而我的立意的点就是一个词——“压力”!


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多年之后,中国人口的倒金字塔结构已开始成形,中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三世同堂乃至四世同堂成为常见的社会形态,据专家统计,一对独生子女夫妇的父母如果也都是独生子女,则这对夫妇面临赡养12位老人(双方父母、双方爷爷奶奶、双方外公外婆)的窘境。


相对于房子,多角恋,婆媳等话题,“父母”、“父母的父母”甚至“父母的父母的父母”等老人问题,具备更广泛的普通性:每个人不一定会结婚,不一定会多角恋,也不一定会购买房子,但一定都会有父母,都会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具备更尖锐的不可调和性:房子,多角恋,婆媳,这些问题都是“有解”的,房子可以不买,多角恋和婆媳问题可以通过情感、法律等途径调解,但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却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责任,其中的许多矛盾是根本“无解”的。而“无解”的社会矛盾更具备话题性和关注度。


关注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特有形态,八千万“独生子女”面临的各种生存和生活的压力,对这些压力用电视剧的方式进行表现,对解决这些压力作一些探讨是我写这部剧的初衷;而“压力”也算不上真的立意吧,因为它不是一种基础,只是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所以我想到了要表达“和谐”和“爱”!


其实这真是一次非常有挑战的尝试,在大量婆媳戏已把各种家庭矛盾写到“极端”的情况下,要表达“和谐”和“爱”就存在一个天然的矛盾:冲突不激烈了不好看,激烈了又违背了“和谐”和“爱”的主题,如何让这样充满“爱”的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故事吸引住观众呢?我自己把自己难住了。


我当时一度很困惑,甚至怀疑自己完成不了这个剧本。这些心路历程等以后空了和大家慢慢交流,总之,我最终还是决定写一个与众不同的家庭戏,“和谐”和“有爱”的家庭戏!

  

然后是帮主说的第二步:结构。

(注:帮主是我们群里对群主、著名编剧黄晖老师的昵称。我在转行当编剧之初,自己在家中自学,有幸加入黄老师群里,由黄老师隔空授课,受益匪浅。对黄老师的无私教授非常感恩!故我转行成功后,也常回群中给其他新人讲课,也是回报传承之意。编剧四步法:立意,结构,人物,情节,系黄老师当初教给我的。我这里讲的只是结合我的实例对黄老师的四步法的运用。)


我想到的就是那个专家所说的“极致”的社会形态:一对八零后老人赡养12位老人,这个就够成了我这个剧本中核心的家庭结构,由这个家庭结构展开,构成了这个剧本的结构。


此前也有过一些反映老人问题的电视剧,但不是讲婆媳关系就是讲岳婿关系的,不是讲姑舅关系就是讲叔表关系的,其揭示和剖析的社会现象是平面的、单一的,矛盾冲突只集中在“父母辈”和“子女辈”这两辈人之间;虽然也偶而出现了《满堂爹娘》这种反映一对年轻人赡养众多老人的个案,但该剧反映的老人问题,系“爹娘”及“爹”和“娘”再婚、再再婚后造成的“遗留问题”,这样的社会关系,非普通观众人人都有亲身经历的“常态”,故而很难引起普遍性共鸣,不具备典型代表性,所以我这12位老人一定得是每个独生子女都可能甚至必定面临的状态。


于是,剧本的大结构出来了:一对80后,都是独生子女,其父母又都是独生子女,而双方的爷奶外公外婆也都健在,为了矛盾冲突能激烈一点,我做了一个设定:用各种办法让爷奶外公外婆要投奔他们------------


当然,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和父母爷奶外公外婆同住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但为了戏好看,这个较为夸张的设定是必须的,为了弥补这种夸张可能带来的不真实感,那就要求把每个人物都写得立体真实,靠人物和细节的真实,来弥补这种设定的不常见;


于是,我的大结构就演变成了这样一个最初的故事简介:本剧讲叙了两男三女共五个80后或90后的独生子女,与各自的同样身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公婆间发生的故事。


舒一乐和李小曼都是独生子女。舒一乐的父母也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只有由一乐父母赡养,一大家人住在一起。李小曼与一乐裸婚之后,不得不和公婆、公婆的公婆等一堆老人生活在一起。老人们与两位年轻人之间、老人们彼此之间,因为性格、年龄、文化背景、生活遭遇等不同,存在严重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差异,因而家庭中矛盾冲突不断,小俩口的婚姻不时面临考验,甚至险些离婚。


但另一方面,老人们拥有的社会经验和生活智慧,也对年轻人们的情商、智商、财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帮助他们解决了来自官场、职场、商场、情场、人生交际等方方面面的难题;小俩口和老人们之间也慢慢在磨合中建立起了浓厚的亲情。两个年轻人既享受着众多老人们的关爱、指点和帮助,也承担着众多老人带来的一系列的麻烦和苦恼。而当他们也有了孩子,也荣升为“父母大人”之后,他们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意义和复杂滋味-------


接下来说第三步:设计人物


设计人物包括两部分:一是设计人物个体及个体命运,二是设计人物关系及关系演变。个体命运为故事的纬线,人物关系为故事的经线,两者交错便构成了戏剧的主脉络。


首先设计的是女一号,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压力最大的肯定是男女一号,而戏的落脚点也必将在媳妇和公婆、太上公婆的冲突上,这个人物的设计置关重要。


首先这个女一号得是乐天派,因为能在这个复杂的大家庭生活,乐观,心胸开阔是必备的条件,不然就进行不下去了,一次矛盾冲突就得离婚。为了强化这个女人能在这种“极品”家庭生存下去,我又给她加了一个重要的性格特征:马大哈!只有这种粗枝大叶型的女人才会不计较生活中的小节带来的痛苦。而且她出身单亲家庭,渴望大家庭的生活;


最终我做了这样的人物小传:一, 李小曼,女一号,(29至31岁);


职业:记者;性格:乐观开朗、热情善良的马大哈。


小曼是由离过婚的单亲妈妈养大的,妈妈的坚强独立让小曼也很坚强独立。小曼的人生理想就是:有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有一个志同道合的爱人。


小曼非常热爱新闻事业,是个工作狂,在职业状态时,她有着普通女性所没有的勇敢机智、沉着冷静;但在生活中却总是丢三拉四,不是忘了带钱包,就是忘了带手机,要不就是穿错袜子。


因为忙于工作,也因为挑三拣四,小曼到了29岁还没处上对象,沦为大龄剩女。


一次意外,小曼与当年中学时的初恋情人舒一乐相遇,而此时的舒一乐已经是她的报社同事艾语的男朋友。舒一乐与艾语因为老人问题分手后,小曼与一乐重续前缘。


两个八零后的独生子女各自都有一大堆的家庭问题:一乐的父母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他头上就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六个老人需要赡养;小曼的父母虽然不是独生子女,但父母离婚多年,父亲再婚,小曼就有了两个妈和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


小曼嫁入了一乐家,一个非常复杂的大家庭:头上除了有公婆,还有公婆的公婆。


小曼的粗枝大叶和不擅家务,让公婆以及公婆的公婆们非常不满,家中矛盾不断。幸亏小曼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女记者,心胸开阔,总能把生活中的大小烦恼当作面碗里的调料,带汤带水地全给吃下去再逐一消化掉。


小曼和一乐既承担着老人众多带来的麻烦和矛盾,也享受着被众多老人关爱和帮助的幸福。老人们一辈子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不仅帮助他们处理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难题,也让小曼写出了大量优秀的新闻报道。


后来小曼生了孩子,自己也荣升为“父母大人”。但三代单传的一乐家对小曼生的是个女儿十分不满,加之在如何培养孩子的问题上,现代思维的小曼和传统守旧的老人们也开始了更为激烈的冲突。这个原本吵吵闹闹但也幸福的小家庭面临重大的考验,小曼和一乐也为离婚闹上了法庭-----          但最后,老人们终于达成了共识,结成了统一战线,联起手来帮助小俩口跨越了人生中一道重大的鸿沟。


为什么要把年龄设定在29至31岁呢?因为她必须得是大龄剩女,一来剩女是热点社会问题,二来剩女年龄大,成熟,能禁得起生活风浪。


在这里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李小曼上面的六个老人只剩下了父母?


最早的设定,我为李小曼也配齐了六个老人,并据此写了五集剧本,可越到后来我感觉越有些力不从心,因为12个老人,我没法一一照顾周全,如果都要铺垫出他们的性格特征则很费笔墨,但这样的铺垫戏份不好看,并不是说不能塑造12个不同的老人,而是这12个老人在戏剧功能上都是相同的,无论你把个体设置得多精彩好看,一放入同一部戏中,就感觉重复


我当时不肯放弃这12个老人的“极致”构思,一意孤行地坚持往下推尽,耗尽我所有的精力,并且自以为写得还不错,老人们个个都有特色,


湖北台的桂梅姐曾指出,我设计的老人太多,我当时还不服气,说我能把他们都写好,可桂姐说,一部30集的戏容纳12个老人根本不可能,这是结构上的错误,我不能这样错下去,那天我们一直争论到凌晨两点过,桂姐嗓子都哑了。


桂姐又提出了我的另一个问题:太过于生活状态化,虽然单看每场戏,生活状态都是写得好看的,台词也有意思,可是连在一起看,缺乏连贯的情节,没有悬念。桂姐还经验老到地看破,指出我就是要尝试写一个纯生活状态戏,有意地不肯去写情节,但这样做是危险的,她说,你已经在开始“玩”感觉了,创作者一旦开始“玩”感觉,就会走上歧路,你明明最擅长编织情节,可你却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而完全放弃情节,你这样放弃长处不用,岂不是扬短避长吗?


我当时仍然听不进去,激烈与之争论,可回到自己房间后,我失眠了-------------半梦半醒里,我坚持了快半年的一些想法开始动摇了。


天亮后,我又去见了某卫视S总的团队,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团队,他们五个人仔细看了前几集剧本,提出了与桂姐类似但又有区别的建议。他们说12个老人的人物设计都是精彩的,个个都很典型,几乎把老人的常见类型一网打尽,我能列出这样一份人物表已经不简单,但是,这不是一个三十集的戏的容量,他们建议我做到80集,他们愿与我签约,一起来做。


我觉得有道理,可是80集的容量------------至少是急功近利的我眼下不想尝试的,我写这个戏的根本目的在于急功近利,我急于向大家证明我自己,洗清前两年三个戏的合作带给我的心理阴影。至于状态戏,他们与桂姐意见不一样,认为我这样写是没问题的,只需要在每场戏的细节和台词上再打磨。


在上海电视节上,我就这样马不停蹄地见了八家公司或制片人,收集了一堆的意见,最后我自己心里动摇了。尽管他们都很想先签约,但我没有与任何一家签约,而是回到成都思考了一下,做了一个很痛苦的决定:全部推倒重写,包括大结构和人物小传。我不想先签约,从此受制于人。我想先让自己的思维不受任何约束的飞起来。


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重新构思,重写了人物小传和前五集剧本,做了几点重大调整:


  一是12个老人的“卖点”不能丢,但实写六个,虚写六个,将拥有六个老人的两个年轻人,由原来的男女一号,改为了男一号和女二号,而女二号因此和男一号分手--------这样的好处是,我要写的重点家庭,男一号的家庭实际就只剩下了六个老人,加上女一号这边的两个(实际是三个,算上继母的话),这样的格局总比以前一个家里挤12个老人好写


而女二号带着她头上的六个老人去接受了男二号,嫁入豪门,而这六个老人就虚写了,只有极少量的出场。这样的好处是,12个老人事实上一实一虚,且分派到了两个不同的家庭,一个走状态戏,一个走情节戏、


我接受了最初我最不能接受的桂姐的批评,重新起用情节戏,发挥自己擅长情节戏的特点:从第七集上,让男二号的富豪爸爸迎娶了第三任继母,而此继母恰为女二号的大学同学,同室闺蜜,二人早就闹翻了,没想到意外嫁给富豪父子成为同龄“婆媳”,让她们这两个“爱财”的女人在富豪父子中展开财产争夺战和婚姻保护战。


这条情节线的加入,让已经濒于崩溃的我一下子找到了熟悉的感觉,有了安全感,有了创作信心,于是把男女一号的家庭状戏和男女二号的情节戏互相交织,对人物及人物关系重新定位,梳理,这便有了新的故事大结构:本剧讲叙了两男三女共五个80后或90后的独生子女,与各自的同样身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公婆间发生的故事。


舒一乐和李小曼都是独生子女。舒一乐的父母也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只有由一乐父母赡养,一大家人住在一起。李小曼与一乐裸婚之后,不得不和公婆、公婆的公婆等一堆老人生活在一起。老人们与两位年轻人之间、老人们彼此之间,因为性格、年龄、文化背景、生活遭遇等不同,存在严重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差异,因而家庭中矛盾冲突不断,小俩口的婚姻不时面临考验,甚至险些离婚。但另一方面,老人们拥有的社会经验和生活智慧,也对年轻人们的情商、智商、财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帮助他们解决了来自官场、职场、商场、情场、人生交际等方方面面的难题;小俩口和老人们之间也慢慢在磨合中建立起了浓厚的亲情。


艾语和罗伟志本是一对“郎财女貌”的物质男女,俩个人都想控制对方,小俩口犹如灰太狼和红太狼一样不停地在分分合合中闹腾。但罗伟志的继母进了门,小俩口在和意图争夺家产的继母的斗智斗勇之间慢慢建立起了真感情,成了一对始终“闹而不离”的欢喜冤家。


郭小奇是个任性唯我的90后,父母眼中永远长不大的啃老族。喜好电脑游戏的她最后竟自己开发出了一款流行的网络游戏,给父母论证了什么是新时代的“价值多元化”。


一帮年轻人既享受着众多老人们的关爱、指点和帮助,也承担着众多老人带来的一系列的麻烦和苦恼。而当他们也有了孩子,也荣升为“父母大人”之后,他们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意义和复杂滋味-------

  

这个戏的大结构,到最后已经变马了两男三女5个年轻人和10个老人的戏,一出大群戏,但脉络分明:一男一女加男方的爸妈爷奶外公外婆、女方的亲父母和继母、继妹,走婆婆妈妈的生活状态戏,期间加入两人的成长经历;另一边,一男一女加男方的父母和年轻的继母(还有继母的小情人)构成情节线,两条线再互相交织


这个结构,从最初构思到最后成型,我耗费了四个月时间


而写完前十集之后,资方说加的副线太好看了,而且这样的“同龄婆媳”设计是很新奇的,第七集才出场太可惜了,资方说,好设计尤其是新设计一定要放在前三集出场才好,于是我又把前十集重新调了一下,改成了:女二号抛弃男一号刚刚投入男二号怀抱,男二号带其回家见父亲,父亲也带回了第三任准继母介绍给儿子,四人一碰面,女二号才发现未来的准婆婆是以前的闺蜜---------------最后两个女人勾心斗角,达成默契,与父子俩同时成亲,在一个婚礼上同时嫁入了豪门----------------


在我完成前十五集时,并把副线的加入调到了前三集后,资方已凭剧本找到合作的卫视——这就说明,一个有创新的剧本,是很容易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哪怕你还没完工,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已经能预知成色。


没想到情节戏与状态戏并不冲突,这根副线的加入,解决了我所有的问题:节奏拖沓,没悬念,太平实等等-----------具体创作时,我就这样,状态戏没冲突时,情节戏这边就激烈冲突,状态戏没悬念时,情节戏这边就有重大悬念,两者互补,我就可以放开手去写生活状态戏了,因为有一根副线可以随时补救所有问题。


老实说,这样多达十几个主要人物的庞然大物,真是太考验我的,简直是块超级硬骨头,把我一口好牙都差点儿磕坏了。我也是破天荒的先拉完全稿初稿,再重头来一一理人物,把忽略点的考虑不周的地方慢慢调整过来,而我以前写剧本,几乎都是一稿完成就定稿了,这个我大改了三四遍。


好在结构定好后不需动了,人物定好了不需动了,只需动戏份比例和置换拔高具体情节就行了刚才说到第三步设计人物,由此说了一大堆,现在再转回去继续说设计人物。


我把这15个人物全都进行了典型化设计,都是老中青人群中的代表性人物,其身份涉及工人,农民,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公务员,企业家,个体户等多个层面。在此基础上,又将人物按重点人物,次重点人物,普通人物做了三层划分,分别赋予不同比例的戏份;再把生活中常见的与老人有关的社会话题细分为经济、房子、健康、情感、自我价值体现、教育等八个方面,围绕着这八个方面开展具体情节。


前面说到,眼下市场上播得好的家庭剧,都是靠“极端”的方式来搏收视的,尤其婆媳间的恶战,甚至已越过伦理道德的边线,我本来就反感这种方式,二来又以记者的职业敏感觉得这样下去会有问题,若再跟风必然出事!再一想到明年十八大,意识形态必然缩紧,电视剧也必定会以“和谐”为主,于是我决定迎难而上,不搞恶战,搞和谐和爱,至于能搞到什么程度先不说,但方向一定要确定,不能动摇。


虽然反映的是人人都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生活状态,其中不乏许多沉重压抑的社会问题元素,但本剧采用的是“轻喜剧”的方式,着重突出的是生活中的健康阳光面——“生活情趣”与“生活智慧”。


老人们与年轻人之间、老人们彼此之间,虽然因为性格、年龄、文化背景、生活遭遇等不同,存在严重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差异,因而导致矛盾冲突不断,但大家在承担由此带来的生活压力时,也必然会同步享受着由此带来的生活乐趣;


本剧的故事情节全部围绕着这些“生活冲突”中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智慧”展开,试图去阐释什么是“家有一老当有一宝”、“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以及“家和万事兴”等老话。


老实说,写生活情和生活智慧,比编写故事情节难多了,写副线的婆媳斗,我一天能写一集,可写生活状态戏,我一场戏有时就得考虑几天,台词一句一句地抠,经常是写过之后再尽量地删,提炼,紧缩,往往会砍掉一半


在对老人的群体定位上,我很注重一点:剧中老人们的形象必须突破以往都市家庭情感伦理剧中常见的偏执、呆板、僵化、守旧、狭隘、愚昧等负面框架,展示出老人特有的乐观、通透、豁达、坚韧与智慧,能让中老年观众从中找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认同,也能启发年轻人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理解、关爱我们的老人。


这样的定位,就会与以前大量换汤不换药的所谓家庭伦理戏有一个质感上的不同。


因为我需要确保我这个剧,不管明年总局的政策怎么调控,它都不会受影响,反而会成为严酷大环境下最需要的类型。这是我3月份暂时放弃别的资方向我定购的一个年代言情戏,转而写这个戏的原因之一,即把握未来的市场先机。现在回头看,当时的决策是很对的,这几天总局不停地下发各种严令,让我暗自庆幸,而有了这个戏垫底,我3月份暂停的戏现在继续写,资方的购价也翻了一番,所以,把握时机出牌也很重要,同样的牌不同的时机打,价值就不一样,至少市场价值就不一样了。


再接着说。有了对人物的群体定位,我对人物的个体定位就有了一个大标准,我再在这个大标准下去设计个体化差异,并给每个人物设计一个典型性特征。比如,给奶奶设计为退休护士,有洁癖;爷爷设计为相棋迷,男一爸爸是京剧迷,妈妈是祥林嫂式的女人,女一爸爸是个老官油子,妈妈是个倔犟自强特有脾气的下岗女工------


而男二的爸爸则是一个男版刘晓庆式的人物,永远追求新鲜的“爱情”。


至此,第三步设计人物完成。

     

第四步,编织具体情节


这个说起来是最后一步,但也是很难的一步,因为要如何把一个非常接近生活本质常态的纯状态戏,和一条非常态的情节戏,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还得营造出整体轻喜剧的风格,突显出生活情趣和生活智慧,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独生子女政策”下的“老龄化社会”的特征,是很难的,真的很难很难,这几个月来的艰辛真的是一言难尽


对现在的成本我并不是太满意,因为并没有达到我最早的初衷和期待值,所以我也就给自己评了一个及格分。我以后不会再写这样的生活戏了,因为太累了,我以后三年暂时只写纯情节戏了。


在具体编织情节阶段,有几个思维套路是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一是先考虑“大情节”的“落点”,比如生活状态戏这条线,不管有多少情节,必须有几个高潮点即几个极致的情节点:一是应有一个所有老人问题集中爆发的点,压断了小俩口已被现实磨得脆弱的神经,让小俩口闹离婚,这个点突出的是老人带来的“压力”。


二是应有一个小俩口要决裂的当口,众老人齐心协力挽救二人婚姻的戏,这个点突出的是老人带来的“关爱”,这样最终点 就又会落回到“和谐和爱”这个主题上。

  

再比如情节戏这条线,不管过程如何,必须得有婆婆压倒媳妇的高潮戏,还得有媳妇再反扳回局面的高潮戏,即这对闺蜜得在各方面都是“半斤对八两”,而最后必须得有这对闺蜜婆媳对决的戏,当然结果必须是“邪不压正”


至于剧中人物的成长性,不能单独交待,否则戏就散了,就必须分散着有层次、有步骤地在和老人们的各种“互动”中同时完成。


这些就是设计情节时必须考虑的大原则,至于细小原则,我就没法一一说了,因为那取决于个人的积累和创作力,无法用言语尽诉,只有将来大家看了成片了,再就着具体剧情来一起讨论。

(2011年12月)

  

声明,此剧本不是我本人筷子写的,想看我写的请看首页剧本

此剧本来源于网络,或者投稿人,如果,你觉得这个剧本是你的,请拿出证据。如果证实是你的,我会把投稿人的邮箱,或者qq给你,你俩可以友好协商谈判解决,如果。,你俩没有谈好,嘴咬的无法松开,这时,我会毫不留情及时快速的删除此剧本,希望投稿人理解

小品剧本网,搞笑小品剧本大全,搞笑相声剧本大全,相声小品台词网]

]声明,此剧本不是我本人筷子写的,想看我写的请看首页剧本

此剧本来源于网络,或者投稿人,如果,你觉得这个剧本是你的,请拿出证据。如果证实是你的,我会把投稿人的邮箱,或者qq给你,你俩可以友好协商谈判解决,如果。,你俩没有谈好,嘴咬的无法松开,这时,我会毫不留情及时快速的删除此剧本,希望投稿人理解

小品剧本网,搞笑小品剧本大全,搞笑相声剧本大全,相声小品台词网]

小品剧本网-搞笑相声剧本大全-情景剧剧本-搞笑短剧剧本-双簧台词

搞笑小品剧本大全,搞笑相声剧本大全,相声小品台词网]

小品剧本小品相声网,代写创作dv短剧剧本台词,室内情景剧本网,东北二人转网,,双簧剧本,三句半,歌词剧

小品剧本,相声剧本,话剧剧本,电影剧本,小品剧本网,短剧剧本,情景剧剧本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http://www.w1234567897.2008red.com/我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