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与传播 > 详细内容
我国目前物价上涨原因及金融对策分析 郝静萍
发布时间:2013/6/30  阅读次数:1324  字体大小: 【】 【】【
摘要: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增速和投资需求扩大、通货膨胀预期以及国际因素等的综合影响。应通过深化差别准备金率、重视利率结构调整并发挥利率的市场调节机制、减少外汇储备增量以减少人民币被动投放等措施,发挥金融政策对稳定物价的作用。

        关键词:物价;货币供给;利率;准备金率;通货膨胀预期


        我国物价在经历了2009年的通货紧缩后,2010年开始逐步盘升,消费物价指数在2010年5月突破3%,10月突破了4%,而后又接连“破5”、“破6”,到2011年6月达到6.4%,创36个月来新高。虽然从2010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措施,但物价还是毫无悬念地突破了3%-5%的警戒线,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物价上涨给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稳定物价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宏观调控任务。

        1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具有复杂的综合性,既与我国近年的货币发放量、经济发展模式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又有国际性因素的影响。

        1.1大量的货币供给是引发我国物价快速上涨的根本原因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货币问题,无论是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还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理论模型,都清楚地告诉我们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增加超过了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就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我国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历来较高,2002至2010年M2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为了防止经济衰退、保证经济正常发展,我国采取了扩张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应量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年末余额2008年为47.52万亿,2009年为61.02万亿,2010年为72.59万亿,到2011年6月末已飙升至78.08万亿,而2007年底M2只有40.34万亿。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广义货币总量增长了1.94倍。

        从GDP增长率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

2相比的情况看,我国货币供应量已属于超规模发行。多年来,代表社会购买力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远远地超过GDP增长率。以我国2004-2010年的情况为例,GDP增长率分别为9.5%、9.9%、10.7%、11.4%、9.0%、8.7%、10.3%,其中最高为11.4%;而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4.7%、17.6%、17.0%、16.7%、17.8%、27.7%、19.7%,其中最低为14.7%。可见,M2增长率远远地超过了GDP增长率,广义货币量的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连续多年过快增长的货币供应量使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存量和货币增量过多,对物价的推动作用不断累积和释放,造成了我国近年来“不差钱”的社会状况。可见,飞速增长的广义货币M2既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货币推动力,同时也必然导致流动性过剩,物价不断上涨。

        从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值来看,我国货币供应量也处于超规模发行的态势。在经济学领域,货币是否超规模发行往往采用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来观察。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到2010年底,M2的供应总量达到了72.59万亿元,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9.80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GDP的1.82倍。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一般在1以下,新兴市场国家比值一般为1-1.5,我国比值明显过高。

        我国货币供应量过多的态势实际上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复杂化的反映,和其他一系列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甚至是因果关系,但无论如何,货币供应量超规模发行是我国本轮物价上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量货币供给的形成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向有直接关系。

        1.2经济增速和投资需求扩大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力量一般从经济周期来看,经济复苏和回升时期,价格一般呈上升趋势。为抵御金融危机而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政策,使我国经济较为快速地走出了低谷,成为世界上经济复苏最早的国家。而促进投资和消费的政策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其中许多因素都为商品价格上涨提供了充分条件。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增长。2008年后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保证了我国经济走上快速回升的道路。在经济上升时期,由于投资于消费的扩大,物价往往是难以稳定的,而且要使经济增长、收入增加、就业率扩大却保持物价稳定几乎是不可能的。其次是投资规模强劲增长。我国经济增长是以投资拉动为主导型的,尤其是需要促进经济增长时,我国常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手段。金融危机后,为保证经济增长的4万亿投资计划,是典型的通过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这直接成为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的主要动力。

        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看,近几年的增长规模都保持较高增速,2008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2009年为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2011年上半年为124567亿元,同比增长25.6%。与此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导致了信贷资金投放规模的迅速扩张。2009年全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约是2008年的2倍。这两者是推动本轮经济快速恢复增长的主要力量,但同时也是形成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看,通货膨胀是我们应付金融危机付出的代价。再次是消费需求增多也在拉动物价的上涨。经济的增长及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带来了就业增加及劳动工资增加,使消费规模有所增加。还有由于经济增长使全球经济对中国未来发展预期提高,导致国际资本流入增加,而这些都会必然地和信贷规模的扩大、货币投放的增加联系在一起,物价在2010年后涨速增快也就不难理解。

        1.3国际因素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原因2008年以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为摆脱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不断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纷纷增加货币供应量,向市场投入了数以万亿计的美元、欧元等国际硬通货。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过多,导致以美元、日元为主的国际货币贬值,大大增加了世界市场的流动性,从而推高了全球物价水平,直接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提供了条件。

        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使全球能源、农产品、原材料、贵金属价格居高不下,对我国物价上涨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而且在短期内,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仍然没有结束,对我国物价稳定产生的负面影响仍将继续。

        1.4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通货膨胀预期强烈是本轮物价上涨的明显特点。从2009年起我国就形成了广泛的通货膨胀预期,其形成原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采取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4万亿的政府投资驱动,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长速度。国内农产品受自然灾害影响使粮食、蔬菜、水果等食品供给下降。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职工工资水平合理较快增长、收入增长不低于GDP水平,以及未来5年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等有关增加收入的规划,形成收入将快速增长的预期,并使劳动力价格明显上升。公用事业价格尤其是煤水电价格也处于体制性调整上升周期。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使人民币投放数量被动增加并难以控制。房地产价格经多次调控难以下降。国际上美、日等国持续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并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减,形成输入性通胀压力。这一系列因素都在不断地加强社会公众对通胀的预期,而2010年5月CPI超过3%,并呈现出继续上涨趋势,更是通过现实物价上涨强化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而且,这其中的许多因素将在今后一定时期里对人们
上一篇:民族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 彭南珍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http://www.w1234567897.2008red.com/我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