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
发展研究中心金融
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近日在上海举行的“华侨银行(中国)春天论坛”上表示,理财产品的快速
发展,直接融资的扩张,凸显了利率市场化的现实需求。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启动非常近了,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或者进展程度,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巴曙松详细讲解了各主要经济体利率市场化的演变进程,并就中国利率市场化中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巴曙松指出,成熟的利率体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市场化运作的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与各种利率彼此联系,能够对其他利率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基础性利率。一般来讲,基准利率应具备市场性、基础性、可控性、可测性等特点。基准利率应基于大量的批发性交易而产生,具备完整的期限结构,能够与其他利率联动变化,是其他利率的参考标准,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二是多样化的利率品种。成熟的利率体系应该包括结构合理的、丰富化的利率品种,不同的利率水平对应不同的期限和风险要素,多种利率能够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长短期利率动态联动变化。三是利率体系能够有效率地传导宏观政策操作。
从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来看,都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在正式推进利率市场化之前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铺垫。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围绕《1933年银行法》“Q条例”(美国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代名词)的废除展开的,从1933年“Q条例”设立存款利率管制上限开始,到1986年完全取消“Q条例”,历经53年;从70年代逐步开始修改“Q条例”到1986年的最终废除,也历时16年之久。可见美国利率管制放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更是经历了17年之久,中国台湾地区也用了14年时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巴曙松指出,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美国和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都伴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
从金融创新的角度看,金融创新对利率市场化有客观的要求。大部分金融创新是在利率不确定性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利率比较稳定,那么像利率衍生品等则没有太大的存在意义。利率市场化给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土壤,使得金融创新形式更为多样。
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也需要金融创新。在进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金融监管的放松,利率变动更加频繁,很容易加大市场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些金融产品和金融方法上的创新,来控制这种风险。
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逐步引入不受利率管制的新的金融产品,有助于在维持原有格局的情况下进行利率市场化。巴曙松说,实际上,这是一种增量改革式的利率市场化方案,带来的冲击较小。
美日两国的利率市场化可以说是以创新开始、进行和完成的,创新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每一步
发展。美国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标志着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开始,实际上它所代表的意义是区别于传统金融产品受制于法规限制而产生的突破性产品。除此之外,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还引入了可转让提款通知单账户(NOW账户)、超级可转让提款通知单账户(SuperNOW账户)及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等新的产品。这些新产品的引入,有力地回归了前期流出银行体系的存款,弱化了银行的脱媒现象。
日本也是通过引入市场化利率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作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开始,其后又推出了市场利率挂钩型存款账户(MMC)。
在经济改革中,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受制于原有法规而无法有所突破,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新的产品,这种产品具有的最大的特性就是不在原有的规范之内,这样它的出现将会引发新的思考,进而促进改革的进行。
总之,利率市场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释“金融脱媒”,存款机构吸存能力削弱的问题可以得到缓解,贷款业务占比也逐渐上升,即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得到了改善。同时改变负债结构及存款期限结构,使得资金成本上升,促使银行倾向于
发展较多的高利率贷款以取得更大的利润。
从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来看,利率市场化需要积极、稳步、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因此,从目前我国国内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来看,很可能将考虑采取选择若干家银行作为试点的办法,在试点机构运行一段时间后观察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之后再进行大范围的推进。
从具体实现方式来看,存款利率市场化可以通过找到一个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模糊地带作为切入点,实现并轨进程中的缓冲。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引入不受利率管制的新金融产品,实现在保持现状的条件下的增量改革,再逐步由增量影响到基数。
从国际经验来说,美联储1973年发行的不受“Q条例”利率上限限制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就是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切入点,这种CDs在当时所代表的意义就是区别于传统金融产品不受法规限制的突破性产品,其逐渐成为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撬开了存款利率的缺口。同样,这一货币市场工具也在1979年的日本利率市场化和1994年的韩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除此之外,可转让提款通知单账户、超级可转让提款通知单账户及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不受监管规定的新产品也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实现存款市场化,其核心还是在于金融创新,通过创新出新的不受监管的金融产品,对现有的存款和贷款形成替代和挤压,实现从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双轨向市场利率单轨的平稳过渡。
巴曙松指出,其实,在成功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屡次出现的CDs在我国市场上并非新产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引入,但于1996年叫停。事实上
CDs的意义远非如此,其连接货币市场和存款市场的功能,可以有利于发挥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等市场利率的影响力。
此外,存款理财化和贷款证券化同样是金融创新的一种方式,当前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存款的挤压,然而其多数发生在表外,加之流通性较差的特征,其在利率市场化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尚有待检验。
总之,巴曙松分析道,目前我国利率僵化使银行不得不想新的办法把客户的资金留住,理财产品的规模越大,表明利率改革的需求越迫切。今年3月CPI增长3.6%,负利率再度出现。而利率市场化后,中国银行业的存贷款利率都会上升,对老百姓来说,存款利率提高,负利率现象将会改观。而从银行角度来看,贷款利率上升,大客户转向直接融资,将迫使银行去寻求新的贷款客户,比如中小企业的贷款。其实,在美国,银行也是在从为大企业被迫转向小企业服务的时候,才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技术。利率风险的增加会引发银行新一轮的洗牌。银行数量的调整可能会导致一些优秀银行的集中度上升。“利率市场化可能对银行传统业务造成冲击,使得银行通过提升表外业务收入和综合化经营转型两个途径,来探索新的盈利增长模式。”巴曙松表示,利率市场化谈了十年,现在离真正启动和突破“非常近了”。
巴曙松还表示,中国经济今年将触底,硬着陆风险基本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