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论文 > 详细内容
大型银行应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发布时间:2013/6/28  阅读次数:1113  字体大小: 【】 【】【
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基础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为经济服务,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定律。经济与金融两者,是唇齿相依的关系。金融发展史告诉我们,实体经济本身对金融功能的需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生、存续和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与核心依据。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银行业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始终应辅助、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稳固,银行业方可持久稳健发展。如果实体经济不能健康发展,银行的稳健经营就难以为继,银行利润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经济决定金融”主要体现在,金融是内生于经济发展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发展的。在自然经济或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实体经济部门的金融需求主要是货币媒介,这就决定了此时的金融发展处于低水平。当经济发展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以后,面对工业化进程中的大量资金需求,货币和信用相互融合渗透,兼具支付功能与融资功能的商业银行逐步形成。随着实体经济进一步优化升级,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大幅提高,对金融的需求也扩大到风险管理、信息处理、产权分割等多方面,银行也从简单的“融资中介”逐步转变为集提供支付、融资、信息、监控、财富管理、风险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于一身的“服务中介”。总之,大力支持和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既是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功能转型的意义所在。纵观世界经济金融史,我们几乎找不到这样的案例,即当实体经济萧条、衰退时,银行还能够独善其身。如果银行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和自我发展,这种“悬空式”发展可能会带来一时兴旺,但“泡沫”终将破裂,不仅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也将摧毁银行业发展的基础。

  

  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盲目发展招致恶果的典型案例之一。金融危机爆发前,相关国家金融业的发展显著脱离了实体经济,业务结构出现“边缘化”,交易和投资取代传统存贷款业务成为发展的原动力;金融业的创新活动也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结构复杂的各种交易类产品取代了以提供服务为目的业务创新,创新过度造成的信息不透明进一步掩盖了实体经济和金融业的风险,泡沫累积到一定程度最终被引爆,不仅欧美金融业首先遭受重创,危机更是通过多种渠道不断蔓延,侵蚀全球实体经济。

  

  反观我国,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和银行业的直接冲击则相对有限,近年来我国经济基本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而经过此次危机的洗礼,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稳定,经营管理情况较好,在国际银行业的地位不降反升。究其原因,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与欧美银行业的情况不同,我国银行业仍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过度创新的情况较少,杠杆率相对较低,风险相对较小,与经济运行的关系也较为紧密,从而能够较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并从实体经济的平稳发展中充分受益,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谐共赢。总之,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不仅是我国银行业免遭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银行业在危机环境中保持稳健增长的重要基础。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更需要银行业的倾力支持

  

  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较小,但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时代,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加、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的情况下,银行业加大力度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仍然十分迫切。

  

  第一,我国外贸依存度高达5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26%,而美国和欧洲市场占我国总出口的40%,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增长放缓或者陷入衰退,我国的出口需求将随之放缓,出口企业利润增长和出口相关的投资同时受到影响,出口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切实稳定外贸发展,离不开银行业更加有效的金融支持。

  

  第二,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居于不利地位,发展基础较为脆弱。尽管我国被冠以“世界工厂”称号,但现代制造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大多都不由我国掌握。这使我国制造业必须承受国际上原材料价格变动的压力,却又无法将成本上升的压力外移,部分企业的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推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实现制造业的脱困和振兴,需要银行业施以援手。

  

  第三,广大中小企业的转型难度较大。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最大的弱势就是缺少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能力,单纯依靠劳动密集、低成本的生产模式。在此次危机中,中小企业遇到发展瓶颈,未来需要在产品创新、技术设备升级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也需要银行业做好“贴身”“贴心”的金融服务。

  

  我国实体经济部门遇到的现实困难不仅会增加经济下行的风险,动摇银行业发展的根基,同时也会给银行业的资产安全和风险防范带来严峻挑战。因此,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不仅是银行业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更是银行业的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对于实体经济旺盛的融资需求,我国银行业的有效信贷资源一直比较紧张。后危机时代,在信贷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银行业一方面必须确保宝贵的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银行业必须进一步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和范围,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就我国金融业的现状而言,无论是从融资规模还是总资产及其他相关指标看,银行业在我国社会融资格局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事实上担当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角色。2011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8.2%;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5712亿元,占比4.5%;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03万亿元,占比8%。三项合计占比超过70%。同时,得益于股份制改革红利的集中释放、实体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和银行自身积极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等因素,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不良资产率低且比较平稳,盈利稳步增长,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大型银行应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立行之本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大型商业银行处于主导地位。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11.5万亿元,其中5家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为52万亿元,占整个银行业的46.6%。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大型银行是名符其实的主力军,担负着首要责任。今后,大型商业银行应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着力提升自身的金融服务功能。

  

  第一,主动对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合理把握信贷增量与投放重点。

  

  大型商业银行应主动对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各项要求,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在总体信贷政策上,应将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纳入银行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实现银行的信贷政策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在信贷总量增长上,应按照总量适度、科学投放的原则,合理进行信贷投放,既要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信贷需求,又要防止信贷增长过快加大通胀压力。再次,在信贷投向上,要做到“有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http://www.w1234567897.2008red.com/我的网